陕西省教育厅门户网站头条报道陕铁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硕果

时间:2010-11-30浏览:5341设置

     近年来,学院加大教育教学改革,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逐渐形成了具有陕铁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备受各界瞩目。11月30日,陕西省教育厅对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了报道,现将全文转发如下: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增强高职院校办学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本之所在。近年来,亚洲博彩app发挥源于企业的优势,针对铁路建设行业、施工企业特点,因企制宜,创新机制,优化模式,着力建立“四方联动、四级对接”的校企合作机制,在校企合作、互惠多赢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铁路工程类高职院校特色的校企合作之路。
    近日在杭州举行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庆典暨2010年学术年会上,该院院长王晖应邀在会议专题论坛上就开展校企合作的经验和做法作了交流发言。
 

构建“四方联动、四级对接”的校企合作机制
 

    四方联动,营情造境。校企合作需要学校、政府、企业的多方参与,才能真正取得实效。该院已初步形成了与中国中铁深度合作、上级主管部门陕西省教育厅和学校所在地渭南市政府共建的“省市企校”四方联动的良好局面。该院虽划归地方,但与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紧密的“血缘关系”没有丝毫改变,仍延续了“同根共生、分而不离、气脉相连、相存相依”的紧密合作办学关系,一直是中国中铁稳固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中国中铁专门制定了《支持亚洲博彩app建设的意见》。陕西省教育厅与渭南市签订了《共建亚洲博彩app协议书》,省教育厅在政策扶持、招生计划、经费预算、重点项目建设上给予倾斜,渭南市政府则将该院作为本市职业院校的龙头学校予以支持,在新校区建设中给予了最优惠政策和资金减免。
    四级对接,立体推进。该院依托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的大力支持,积极建立“学院对集团公司、系部对分公司、教研室对项目部、教师对工程技术人员”四级对接沟通与合作机制,每年院领导带队到各工程局、铁路局、国家重点工程施工现场调研成为一项常态工作,各系部分别成立了由企业领导、技术能手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事宜,定期组织教师回访、联络、服务施工单位已经是校企双方的企盼。该院现已与80多个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双方实现互惠双赢,共育铁路建设急需人才。

该院院长王晖与企业领导签署校企合作协议

    优化管理,规范运行。该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由省市领导和合作企业相关人员参加的会议,共商校企合作大计,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同时该院还专门成立了校企合作的职能部门——校企合作处,划拨专项经费,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校企合作内通外联事宜,形成了由“校企合作委员会全面指导、校企合作处协调督促、系部组织实施、专业教师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制定、完善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等12项规章制度,规范了系(部)、教研室、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行为、责任和考核标准。如,该院要求每名专业教师至少有半年以上的施工一线锻炼经历,并形成5年一轮的下现场锻炼制度。所有专任教师利用寒暑假必须深入到企业施工一线实践锻炼不少于1个月,完成指导学生实习和联系企业的任务。


该院每年邀请企业专家举办校企合作与教材建设研讨会

创新“全方位、立体化、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
 

    顶岗实习:学生带薪,共育共管。为让学生能够直接参与项目实际工作,该院为每一位顶岗实习学生配备了由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和学院教师组成的“双导师”,企业指导教师负责具体的技能训练,学院教师则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指导和技能训练。由于铁路建设大发展,企业急需高技能人才,用人单位往往提前一年来签约学生,大部分单位在签约后即要求学生顶岗,该院70%的学生在二年级末及三年级初即与用人单位签约,其中90%在签约后不久就赴单位顶岗实习,顶岗时间基本上达到一年,剩余学生最少能顶岗实习半年,形成了“签约后顶岗,顶岗即就业”的顶岗实习特点。在此过程中,学生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一方面得到的是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还有来自施工单位不菲的报酬,月收入都在800-1500元左右,个别学生已经基本按照正式员工对待,待遇可达到3000-5000元。施工企业之所以能够如此慷慨,关键在于该院的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独挡一面,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企业指导教师与学院教师组成的“双导师”在施工现场利用晚间为学生进行现场教学

    为了适应市场用人需求的变化,该院从2003年开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形成了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两段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阶段以在校教育为主,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做合一;第二阶段以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为主,校企共育、共管。“三结合”是指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就业与顶岗实习结合;“三结合”在两个阶段相互渗透,其核心是“工学结合”。该模式的研究成果荣获2009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该院内涵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7门、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训基地4个、省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教科研奖4项。
    订单培养:因需施教,量身造材。该院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双方依据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因需施教,量身造材,零距离培养铁路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近年来,该院累计为中铁一局、中铁四局、中铁八局、中铁九局、中铁十七局、广州地铁、北京地铁等二十多家铁路施工企业订单培养、冠名培养76个班3300余人。针对铁路施工企业大多工期要求紧、任务重这一特点,学院根据项目工期的任务要求、岗位设置等,灵活地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时间,同时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解决教学内容和企业要求相脱节的问题。例如,中铁四局因工程施工紧急、人手短缺,向该院提出了双方订单培养的50余名学生提前赴单位报到的要求,学院急企业之所急,组织专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重新编制了教学计划,师生利用晚自习、节假日等时间加班加点提前完成了校内教学任务,最终50余名学生全部如约赴岗,确保该施工项目顺利进行,这一做法赢得了施工企业的高度评价。
    定向培训:发挥优势,服务企业。该院发挥师资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先后为中铁一局、七局员工开展测量及计算机绘图培训2000余人次,为上海铁路局49名本科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铁路养护定向培训,为中铁二十二局的57名本专科生进行了两个专业为期两年的定向培养,为中铁九局职工在驻地开办材料试验培训班,为中铁二局大西客专标段全体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高速铁路建设标准化培训等等。另外,教师下现场锻炼时,发挥自身优势,为项目部员工开展新技术、礼仪、人文素养等专题讲座,深受企业欢迎。
    工地教学:课堂外置,工学交替。针对铁路施工企业流动不定的特点,按照专业对口、工学交替的原则,在铁路建设沿线组建“工地课堂”,企业人员与校内教师互兼互聘,交替授课,教师一边组织专业教学,一边与学生共同研究施工工法,解决施工项目技术难题。工地建到哪里,课堂就跟到哪里,形成了与铁路建设点多、线长、流动特点相适应的校企合作模式。仅本学期,已派出二年级的5个班级220余名学生分赴京石客专、沪昆客专、兰新二线、西宝客专等地为施工单位开展测量、材料试验、施工技术等工作,既解企业缺人的燃眉之急,又让学生在实际顶岗中锻炼提升。

课堂跟到现场——该院教师在学生顶岗实习现场临时教室为学生上课

    技能竞赛:企业冠名,全程参与。该院每年举行一次由企业冠名赞助的“技能竞赛月”活动,开展测量、材料试验、制图、计算机应用等十余项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实现专业技能在赛中练、赛中提升。除毕业班的绝大部分学生由于在外顶岗实习,其余在校学生至少参加一项专业技能竞赛。从比赛项目的设置,到比赛标准的制定,再到比赛成绩的评定,企业人员都全程参与其中。比赛过程中,既有施工单位行家里手的“技术献演”,也有老师、学生参与的“师徒比比看”活动。截止目前,该院先后与中铁一局郑西客专指挥部、陕西建兴、徕卡测量、陕西瑞得等企业共同成功举办了5届技能大赛,企业资助金额累计达到22.7万元,共有学生15885人次参赛。
    挂职锻炼:校企双挂,培养师资。为让教师实时掌握铁路企业动态和岗位要求,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对接,2003年以来,该院提供专项补贴,每年都安排数十名教师到铁路施工一线挂职锻炼,不少专业教师在寒暑假期利用同学关系、历届校友等资源自行联系锻炼单位,主动“补课充电”。

该院教师到施工现场一线开展教研活动,学习施工新技术

 

    今年暑期,该院安排了120名专业课教师到学生顶岗实习企业,进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亚洲博彩app回访及技术服务等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聘请了35名项目高管、技术骨干挂职学院系副主任、专业带头人、教研室副主任等。几年的不懈努力,该院师资结构日趋合理,团队建设成效显著,科研水平明显提高,有4个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7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或职教名师。近三年,教师发表的论文有4篇被Elsevier收录,20 余篇被SCI、EI收录。
    技术服务:教师受益,企业解难。随着师资水平的提高,该院的社会服务能力也不断提升。近三年有165名教师顶岗参加了铁路、地铁工程项目建设;该院承担各类技术服务和科研项目118项,其中承担企业横向课题22项;有66名教师和136名学生先后参加了铁一院高速铁路勘察设计、北京地铁工程施工测量、沪杭客专12座桥梁施工监控、中南通道重载铁路60km控制网测设、渭蒲高速公路检测、西安至平凉铁路监理等多项技术服务工作。仅测绘工程系今年就承接了3项测绘控制项目,到款46万元。

 

该院师生组成的测量小组承担企业施工测量任务,开展技术服务
 


    文化融合:职业素养,立体培育。由于铁路施工一线工作环境艰苦,且员工常年背井离乡,不少员工特别是新进大学生跳槽较多,这让铁路施工企业头疼不已。为让自己的亚洲博彩app“下得去”且“留得住”,安心投身铁路建设,该院一方面注重铁路文化和铁路精神的传承,通过系统认知教育、坚持半军事化管理、加强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措施,立体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合企业元素,如学院校徽、校训、校歌包括学院精神的凝练,均彰显了铁路特点;学院主要道路、建筑皆以铁路专家、铁路干线命名;建立青藏铁路精神展、校友风采长廊、校史校情展览馆,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知铁路企业文化,体会铁路建设的艰辛和荣耀。以文体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师生去施工一线慰问演出、企业人员来院技艺切磋和友谊比赛等活动,与企业加深理解、增进友谊,促进校企文化融通,全方位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些做法得到了省教育厅和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如在中铁五局兰新第二双线铁路项目,在戈壁滩修路,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近三年引进大学生63名,在其他学校的亚洲博彩app违约流失大半,甚至有到岗不到一周就离岗的情况下,而该院25名亚洲博彩app无一“外逃”,一直坚守岗位。

该院大学生艺术团到施工现场一线慰问演出

 

    共建共享:互惠互利,双方双赢。该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客座教授的作用,邀请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开发、科研攻关等工作。校企双方共建共享实训基地2个、实训室4个,共编共用教材28本,合作承担课题22项。

该院邀请企业技术专家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论证
 


    正是该院紧紧抓住国家铁路事业跨越式发展和高职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着力构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实现了校企共育铁路建设急需人才,促进了学院稳步快速发展。2007年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优秀,2008年被确定为陕西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入选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还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首届全国高职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等荣誉称号。招生就业形势两旺,2010年在陕招生,报考志愿数是计划数的4.67倍,录取分数100%为三本线以上;一次性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6%以上,2010届亚洲博彩app就业率为98.52%,2011届亚洲博彩app已有80.9%被企业提前预定并且大部分已经带薪顶岗实习。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