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铺坦途 戈壁滩上竞风流
——奋战在祖国边疆工程建设上的陕铁院大学生群体侧记

远远望去,漫无边际雪白的天山山脉,就像一条洁白的玉带,时隐时现;戈壁滩上特有的一种耐旱植物骆驼刺,紧紧地贴着地面,一簇簇,一片片,就像一个个褐黄色的大刺猬,毫无规则的一直伸向天边。就在这里,陕铁院的大学生们正紧张地投身于祖国边疆工程建设之中……
朋友,你到过天山吗?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不断的山峦,像孔雀正在开屏,艳丽迷人。

陕铁院39名顶岗实习的大学生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奇木高速公路项目工地上,用辛勤的汗水奏响了一曲激昂向上的青春之歌。
而就在距离天山脚下一百公里开外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东部,由中铁二十一局一公司承建的S303线奇台至木垒高速公路正在昼夜紧张施工。在该公司施工技术人员队伍当中,有39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显得格外引人瞩目,他们就是来自亚洲博彩app的大学生们。

历经两个多月的时间,由陕铁院学生主要参与建设的一号拌合站于去年6月拔地而起,正式投入使用,是全疆最大的标准化拌合站。
2011年4月初,杨世福等39名陕铁院材料工程技术、测量工程技术专业的大二学生与中铁二十一局一公司签订就业协议,提前一年便落实了就业单位。更让他们高兴的是,公司在新疆刚刚中标奇木高速公路项目,并准备开建,特邀他们到施工现场进行顶岗实习。
4月的戈壁滩异常寒冷,再加上肆虐的沙尘暴,陕铁院学生们在测量作业中必须要穿上厚厚的军大衣。(学生提供)
新疆省道303线奇台——木垒高速公路全长71公里,起点位于三个庄子乡双涝坝村东南侧,与大黄山—奇台高速公路终点顺接,途经木垒河、县道X192、木垒县城北、博斯坦乡伊尔哈巴克村北,终点为大浪沙与木垒—鄯善二级公路衔接处。为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全线共设大桥1座、中桥8座、小桥5座、互通式立交4处、分离式立交4处、通道桥23座、天桥9座、涵洞130道、合并设置服务区1处、养护工区1处。投资概算17.5亿元,计划2012年11月底完工。
该高速公路工程虽然只有71公里,却是连接新疆两个重要产煤区——准东煤田和大黄山矿区的能源通道连接线。该项目的建设对加快奇台、木垒及准东地区的石油、矿产资源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实施,特别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陕铁院学生康亚峰(右)与同学一起,在一号梁场检查25m箱梁波纹管的坐标

陕铁院学生张辉在进行钢筋标距
经过4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2011年4月10日,这批赴新顶岗实习的学生们顺利抵达位于新疆昌吉州木垒哈萨克族自治县的奇木高速公路项目部,并很快克服了新疆与内地两个多小时的时差所带来的身体不适。4月12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在项目部领导的指挥下,39名大学生从建点入手,随即参与到了全线复测、拌合站、试验室、梁场等的建设工作,见证了项目各类设施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进行全线复测时,学生们每天提上30多斤重的仪器、背着木桩,在石子遍地的茫茫戈壁滩上徒步测量,来回10多公里的路程下来,鞋子穿坏了五六双。中午饿了,就在路上吃点馕饼、咸菜之类的,吃完后继续测量。
新疆的气候较为干燥,在野外作业时,由于光照强度大、紫外线特别强,脸上经常会晒脱皮。那里的昼夜温差大,风沙也很大,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施工作业。学生们坐在皮卡车上到工地一趟,回来后就变成了“兵马俑”。项目部的厨师还总结了“刮风不炒菜、下雨不蒸馍”这句话来形容那里的风沙之大、降温之快。

陕铁院学生杜晓明在戈壁滩上进行测量作业
施工环境虽然很恶劣,但陕铁院的39名大学生并没有被它所吓倒,而是秉承母校“吃苦奉献、拼搏争先”的精神,把它作为磨练自我、提升自我的一个平台,在施工第一线主动学习、相互帮助。一年多的工地实践生活下来,陕铁院大学生们全部坚守在岗,无一“外逃”,从事了线路及结构物测量、试验、施工技术、调度、物资管理、拌合站管理等多岗位的工作历练,迅速成长为施工一线不可或缺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在新疆交通建设管理局开展的2011年度“筑路先锋杯”劳动竞赛中,他们所在的项目部先后荣获先锋杯、安全杯、质量杯、进度杯、创新杯等五项殊荣。

陕铁院学生郭增科(左)和王涛在二号拌合站拌和机控制室进行生产操控作业

陕铁院学生程晓宁在进行易溶盐试验操作
有一件事情让中铁二十一局一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石龙海记忆犹新。曾有一位学生主动给他打来电话,提出了希望能给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不同岗位锻炼的建议。石龙海当即采纳,并与项目部领导进行了联系,明确对于在原有岗位工作能力达到要求的学生,再安排到其他技术岗位进行锻炼实习。石龙海认为,学生能主动提出要求进行多重岗位的锻炼,说明他们自身有很强烈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对工作的进取之心。这样的大学生正是企业所急需的人才!

陕铁院学生吴洋从一人多高的箱梁上轻松走下。经过一年多的时间,陕铁院大学生们已经完全适应了工地上“爬上爬下”的生活。

陕铁院学生张东旭在进行钢筋弯曲试验操作
项目部经理吕鑫明对这39名顶岗实习学生一年来的工作表现也是倍加赞赏。他认为陕铁院大学生干工作有激情、有热情、有责任感,在工作中勤奋好学。经过一年的历练,学生们已经不仅仅是实习生的层面了,而是成为了项目上的技术骨干,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实习生陈家宾先后经历过现场试验、物资管理等多个岗位的历练。由于业绩突出,他以一名实习生的身份被项目部破格评选为“2011年度先进生产者”。

陕铁院学生马海明(右)和王金全在架梁现场研究施工图纸,在他们背后的木垒河大桥全长208米,由陕铁院学生主要参与建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32根20米长的钻孔桩和接桩的艰巨任务,木垒河大桥如期开始并成功架设第一片梁。
实习生马海明在自己的个人总结中这样写道,“90后的我怀揣着为祖国边疆建设作出自己应有贡献的梦想来到了中铁二十一局,我的人生将在这里起步,这里也将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会尽我最大努力为母校争光,为企业和社会作出我应有的贡献!”马海明的一席话道出了39名陕铁院学子的共同心声!
是啊,这是一群充满青春与活力的有志青年,他们投身于祖国火热的边疆建设事业当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艰苦不怕吃苦;缺水不缺精神;风沙大,责任更大;气温高,追求更高”的铮铮誓言!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群年轻学子们一定能在祖国建设的宽阔舞台上大显身手,再立新功!
(张玉鹏 文/图)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