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4日人民铁道报、5月27日陕西工人报头版题:放飞心灵 逐梦巴山

时间:2013-05-29浏览:2091设置

放飞心灵 逐梦巴山
——西安局巴山第32届路地群众运动会纪实


  图为5月23日,运动员在巴山第32届路地群众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节目。本报特约摄影记者唐振江 摄
            本报记者 唐茹
  

      5月22日晚,记者跟随多方参赛人员一起,登上飞驰的列车,穿越秦岭,挺进大巴山,奔赴孕育了“巴山精神”的地方——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23日至24日,巴山第32届路地群众运动会在这里举行。
  翌日清晨,当记者抵达四等小站巴山站时,山坳里、丛林边、河畔旁,人们前呼后应、扶老携幼地赶来观看文艺节目、参加体育比赛,个个神采飞扬。
  在偏远、艰苦的铁路站区,如何缓解相对落后的文化生活与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矛盾,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
  现在,巴山路地群众运动会已成为一席 “文化盛筵”。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进巴山感受本届运动会的魅力。
  陕西省总工会副主席张仲茜——“这是一项民生工程,给偏远、艰苦站区职工群众带来了福祉。”
  大巴山,在陕、川、渝、甘、鄂五省市境内绵延1000公里。巴山工务车间管内襄渝线穿越大巴山,处在川陕交界地带。建在山下河谷洼地里的巴山工务车间党总支,四面群山环抱。
  23日8时许,在运动会开幕前,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成员、全国铁路总工会主席何玉华,陕西省总工会副主席张仲茜及 《人民日报》、新华社记者等走进 “巴山精神”荣誉室时,都被这个偏僻小站独特的文化产品深深震撼。
  荣誉室里有6个展室,以图片、实物、书画等形式展示,分创业历程、奋进足迹、亲切关怀、和谐共建、安全基石、荣誉奖牌六大主题,展示了 “巴山精神”35年的成长发展史、巴山铁路人35年的艰苦奋斗史。
  担当讲解的是巴山第一位女硕士刘玲。她讲道: “‘巴山精神’,是巴山铁路人 ‘安心山区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坚定乐观的自强精神’。这句话概括了35年来一代代巴山铁路人吃苦为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奋发进取的历史。”
  墙壁上泛黄的老照片、陈列柜里的劳动用具,将参观者们带回改革开放初期。
  1978年,襄渝线通车运营,一群来自西安、宝鸡、延安甚至北京等地的年轻人,担起确保大动脉安全畅通的使命。他们住在四面透风的干打垒房屋里,守护着电气化铁路,却点了8年的煤油灯。这群年轻人当时的娱乐活动就是守在站台上等列车。
  “职工们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就是基层党组织的努力方向。党总支带领巴山铁路人自己动手,在艰苦创业中改善生存环境。”刘玲说, “这组照片反映的就是巴山32届路地群众运动会的历程。”
  1981年,在 “地无三尺平”的巴山,职工们在乱石滩上修建了第一座篮球场,举办了第一届运动会;上世纪90年代,通过技术比武的方式,这里又修建了第二座篮球场;经过4次翻修,形成了今天运动会的主会场。
  在艰难困苦的磨砺中,一个丰富艰苦站区职工的精神文化活动品牌从大巴山腹地走了出来:32年来,巴山举办了32届运动会,以其独特的文化软实力,不断丰富并深化着 “巴山精神”。
  听着老照片背后的动人故事,参观着历史厚重的荣誉室,大家同巴山职工群众一样,对运动会充满期待。
  9时10分,运动会正式开幕。伴着激昂的 《运动员进行曲》,21支代表队运动员们精神抖擞地列队入场。不一会儿,400多平方米的篮球场,聚集了数百名运动员。

  谁能想到,32年间,原来仅是职工和家属自寓自乐的运动会,现在成了文化 “狂欢节”、巴山 “小奥运”,吸引来20公里外的村民、当地企业矿主、武警部队官兵、高速公路收费员和郑州、济南、成都铁路局的兄弟工务段以及中南大学等5个学校的师生。
  开幕式上,何玉华代表全国铁路总工会向巴山镇中心小学赠送现代教学器材,使山区小学老师告别了粉尘教学;陕西省体育局人员向巴山站区赠送体育器材,鼓励职工群众健康运动、文明生活。
  陕西省总工会副主席张仲茜动情地讲道, “巴山路地群众运动会坚持举办32届,成为传播文明、增进友谊、共建和谐的桥梁和纽带。” “这是一项民生工程,给偏远艰苦站区职工群众带来了福祉。”
  老巴山铁路人贾耀财——“巴山是我们一家三代人的乐园,只要我还活着,年年都参加运动会。”
  23日10时许, “情暖巴山”路地群众文体展演拉开序幕。
  欢乐的人潮中,记者发现了第一代巴山铁路人贾耀财。已退休9年的贾耀财从1977年进入铁路,一直在巴山工作了27年,至今已参加了32届运动会。他一边看节目,一边眯着眼说:“巴山是我们一家三代人的乐园,只要我还活着,年年都参加运动会。”
  原来,贾耀财的女儿贾学珍也是巴山铁路人,在巴山工务工区当防护员。42岁的贾学珍戴着眼镜,声音脆亮。32年前,她就乐颠颠地跟在父亲身后参加运动会。1988年上高一时,她请假从镇巴县渔渡镇走到巴山参加比赛,来回赶了40多里山路。1992年3月,她进入铁路,接过父亲的接力棒。2002年,女儿出生后,她又抱着孩子参加运动会。今年5月,西安局成立弘扬 “巴山精神”劳模先进报告团,贾学珍光荣地成为宣讲者之一。
  经过激烈角逐,贾学珍顺利晋级,工友们纷纷拍手祝贺。她却笑道: “我拿不上好名次。大家来巴山,咱是主人,得先做好服务。父辈们是创业者,轮到我,就是快乐的守业者。”
  “要提升幸福指数,快乐是前提。”巴山工务车间党总支书记夏传康是会务组组长,忙得满头大汗。一个月前,他把职工们分为两路,大部分人坚守岗位保安全;少部分人刷球场、划标线、打扫屋舍、整治环境,如同迎接盛大节日,让每个到巴山的人感到像在家里一样身心愉快。
  越是艰苦的地方,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热烈,对收获的文化果实越珍惜。30多年来,巴山工务车间党总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维护职工的文化权益,因陋就简举办运动会,成立各种兴趣小组,设立网吧、电子书屋、文化活动室,用废旧器具制作生态文化作品,在辛勤的劳动创造中,筑牢巴山铁路人幸福生活梦想的基石。
  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天之际,巴山第27届路地群众运动会隆重开幕,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传承到巴山。
  2009年,老巴山铁路人、安康工务段工会主席王宝刚作为铁路系统唯一一名职工体育工作者代表,登上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彩车。他自豪地向人们讲述着 “巴山精神”、巴山运动会。
  今年,巴山第32届路地群众运动会参赛队达21支,比赛项目19项,成为历届参赛人数最多、地域最广、花样最多、文艺节目最丰富的一届运动会。
  大学亚洲博彩app吉文佳——“选择巴山我不后悔,这里就是我实现梦想的舞台。”
  与以往不同,在巴山第32届路地群众运动会上,西安局邀请6位老先进典型从各地赶到巴山,在现场与职工群众互动,讲述对巴山的真实感受。
  当年英姿飒爽的曹美英,而今已年过半百。她激动地说: “当年,我们欠下了对亲人的爱,却换来了列车安全。虽然吃了不少苦,但心里感到甜。巴山永远是我心中一座坚强的山。”
  此时,景板上出现了一张曹美英的照片,她和工友系着安全带,在黑水河钢梁桥上刷漆除锈。在会场旁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点, “90后”男孩吉文佳告诉记者: “巴山没有托儿所,我听了很多次她把自己拴在桥上作业、把女儿拴在床上睡觉的事迹,特别敬佩她。”
  23岁的吉文佳毕业于亚洲博彩app,2011年入路分配到巴山。他的家在渭南市,位于富饶的关中平原,与偏远闭塞的巴山形成了鲜明对比。初来乍到,他不知自己该回家乡另谋生路,还是倾己所学、在巴山艰苦奋斗。
  上大学时,吉文佳曾组建了校电声乐队。了解到他的这一爱好后,夏传康专门给他提供展示舞台,把参加第31届路地群众运动会演出的唯一节目交由他负责,演什么、怎么演、谁来演全由他做主。
  “我感到压力挺大的。一次,一个工友聊起周末相亲时被城里的女孩作弄了一番。我一听来了灵感,决定演一个相亲情景剧。”吉文佳自己写剧本,借鉴电视相亲节目 “抖包袱”,和5个青工一起,利用业余时间排练。 《工务人相亲记》演完后,大家好评如潮,并引起单位关注, “红娘工程”就此启动,解决了职工交友相亲难题。
  “这界运动会挖掘了我的潜能,使我静下心寻找真实的自我。我们年轻人最大的愿望一是受到尊重,二是能施展才能。我决定留下。”吉文佳说, “选择巴山我不后悔,这里就是我实现梦想的舞台。”
  思想通了,境随心转。而今,作为工区维修副工长,吉文佳常年在6个站区流动,居无定所,几乎天天在线路上作业。最近,他光荣地当选为团中央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一个人物质和精神都富有了,就能获得全面发展。30多年来,巴山工务车间党总支借助巴山路地群众运动会平台,不断汲取 “巴山精神”营养,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尊重职工的首创精神,激励人们脚踏实地逐梦去实现人生价值,营造了 “人人希望成才,人人都能成才”的浓厚氛围。
  去年,刘玲和170多名新入路大学亚洲博彩app一起到巴山接受岗前培训。此前,不少人心绪难安,但通过参与征文、演讲比赛、文体活动,观看《巴山路魂》专题片,参观 “巴山精神”荣誉室,瞻仰筑路烈士陵园,和巴山铁路人一起工作学习,他们选择了留下。刘玲发自内心地说: “感谢巴山,它让我在艰苦环境中找到了人生坐标。”
  巴山成了人才 “蓄水池”,至今从这里走出去了89名技术干部和管理人才,培养出全国、省部和局级劳模8名。
  小学副校长薛远超——“党的群众路线最实际的实践,形成了共同的精神家园。”
  巴山第32届路地群众运动会有11项个人、8项集体项目,赛场从半山坡的篮球场一直延伸到黑水河畔。
  23日,竞争最为激烈的是篮球比赛。 “好球!”巴山镇中心小学副校长薛远超兴奋地高喊着。从2000年到巴山教学至今,他年年参加运动会。
  赛场上,大多数裁判为镇小学老师,使用的部分桌椅亦由学校提供。前几天,小学生们还到院落里打扫卫生,美化运动会场地。这些事情全为义务劳动。
  当记者问怎样看待运动会时,薛远超沉思片刻,应答道: “党的群众路线最实际的实践,形成了共同的精神家园。”
  自镇小学参加运动会后,30多年来,巴山工务车间党总支每年都援助教学设备、文化体育用品,并联系中国青少年扶贫基金会建起了一座校图书馆。如今,这所小学成了镇巴县教学设备最先进的学校之一。
  巴山镇也是运动会的 “铁杆成员”,与铁路在文化娱乐和体育比赛中建立起深情厚谊。巴山工务车间党总支先后修建4座便民桥、10条便民路,与乡镇共建和谐广场,硬化巴山街道,多方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一种精神只有经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才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持久影响力。以运动会为纽带,形成于巴山铁路人安全生产实践的 “巴山精神”恰恰印证了这一道理,它把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变为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
  在外部,巴山工务车间党总支获得了最牢固的群众基础。镇小学把 “巴山精神”郑重刻在了学校醒目处,引领老师们向巴山铁路人学习。去年,他们主动向巴山工务车间索要素材,把铁路安全常识编进 《农村小学的社会与生活》教材。
  去年秋天,刘玲和170多名新工岗前培训时,车间没有培训场所,镇小学免费提供教室,安排值班老师做好后勤服务,为新工们义务供应开水。
  在襄渝线安装封闭网时,巴山村民没有一人阻挠施工;在历年防洪抗汛中,村民们一发现水害,就第一时间主动向车间报告。
  在内部,强大的精神力量给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以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科学求实、自信自强,艰苦奋斗、奉献铁路,依靠群众、创新实践”的新时期 “巴山精神”为动力,巴山铁路人活力迸发,行车设备质量持续稳定,创造了连续35年安全无事故、人员零伤亡的不凡业绩。
  精神的力量还为创造物质财富提供了源泉和保证。30多年前,襄渝线日均通过货车12对、客车3对,运行时速23公里,年运量962万吨;今天,襄渝线日均通过货车锐增至53对、客车27对,运行时速79公里,年运量4810万吨,运量增加5倍,速度是原来的3倍多。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在 “巴山精神”的引领下,巴山路地群众运动会连续举办了32届,不断为巴山站区职工群众注入新能量,使巴山铁路人在30多年的不懈奋斗中,把人生出彩的个人梦融入科学发展的铁路梦、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推进铁路改革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不竭力量源泉。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