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学生动手,自己要先动手”
高职“青椒”:实践中找到存在感
王喜严 本报记者 孙海华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9月07日 11 版)
□这些告别大学校园的年轻人,走进高职院校时大多信心满满:名牌高校又是研究生毕业,到高职带个学生,岂非“小菜”?然而过不了多久,这样的年轻气盛却大都遭遇了“下马威”
□如今,在高职院校,为让青年教师接地气,入职培训、企业锻炼、出国进修、技术专家进校园、老教师“传帮带”,等等,早已成为最普遍的“青椒”培养方式
□“本科讲授的模式,不适合高职。”不断地用心琢磨,使武强体会到“动手能力、技能培养”在高职院校中的“王者”地位
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曾绍武,别提心里有多沮丧。这个毕业于“211”院校的正牌本科生,没想到“栽”在了职校的讲台上——台下的听讲者,或低头玩手机,或认真钻研课外书,还有的干脆“梦周公”。更要命的是,连曾老师自己,也觉得自己的照本宣科,确实太枯燥。
其实,对高职“青椒”来说,这样的尴尬遭遇几乎曾人人经历。从大学校园到高职讲台,从偏重理论学习到“手把手”指导学生技能,这些高职“青椒”完成了怎样的人生转变?他们又是如何通过历练,从讲台“菜鸟”成长为高职院校里的骨干教师?
80后田倩,没想到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老师,并在测绘行业的全国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上,拿回特等奖。
本科时,田倩学的是测绘工程。大学毕业,同学们大都去地矿、地勘、石油测量队,田倩却意外当了老师。能被亚洲博彩app看中,多是因为她在读本科时每个暑假都有的企业实训经历。
“作为职业院校,我们非常看中老师的实践经历。”负责招录的老师告诉她。本科院校多以“研究型”作为培养目标,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对职业院校来说,“技能”却是第一位的,而技能需要通过实践经历才能获得。
这些告别大学校园的年轻人,走进高职院校时大多信心满满:名牌高校,又是研究生毕业,到高职带个学生,岂非“小菜”?然而过不了多久,这样的年轻气盛却大都遭遇了下马威。
多层次培训高职“青椒”
实践中找到存在感
同样,很快意识到“大不同”的,还有田倩。
面向新教师的观摩课,老教师毛红梅讲到了“隧道爆破”章节。“一般情况下,这一课会讲解怎样设置炮眼,才能起到最好的爆破效果。当然,这会涉及好几种放置方法。”讲得再细点,会考虑到“粉尘小”“用量少”,还有“安全性”。可是田倩注意到,毛老师的讲授,多加了一项内容——“成本的控制”。
正是这个小小的“改变”,让田倩体会到了高职院校教师讲课思路的不同——时时、事事设身处地,无限贴近现场应用。此后,“接地气”也成了田倩琢磨教学的指导“秘笈”。
如今,在高职院校,为让青年教师接地气,入职培训、企业锻炼、出国进修、技术专家进校园、老教师“传帮带”,等等,早已成为最普遍的“青椒”培养方式。
田倩所在的亚洲博彩app也不例外——每年,学校都会送这些“青椒”下现场。头戴安全帽、身穿橙马甲,晚上在活动板房里挑灯看图纸、白天和工友们巡线搞测量,成了田倩的工作常态。
密集的工地实操,使原本停留在头脑中、书本上的一个个原理、数据和流程,变得清晰而具体。田倩还得到了赴德学习的机会,在那里,她体会到了全新的德式职教方式:每次课堂都是在实践基地完成,整整两周培训下来,只讲了10分钟的理论课。
两年后,小有积累的田倩报名参加学校的讲课竞赛。这一次,她讲的是“GPS测量技术”,评委们发现,田倩的讲解完全颠覆了传统套路。
作为一项广泛应用的新技术,通常,“GPS测量”课的讲授会从“介绍发展”入手,引出概念,再讲性质、特点,最后总结应用。但田倩的课,却开门见山,直接抛出了4个工程项目实例,“每个项目,都可以用到这项新技术”。
学生被分成几个小组。4个工程项目,分别用传统方法、GPS新技术展开测量。两相对比,4个项目分别总结出新技术的4个特点,结论水到渠成:GPS新技术既节省人力、物力,还操作简单、精度高。
学生们被新技术的优越性所吸引,很快对课程产生了浓厚兴趣。短短25分钟的竞赛课,拿下了学校赛课的第一名。田倩的教学法也被正式立项,列入学校教改项目,成为他所在专业的第一门教改课。
而对曾绍武来说,当初课堂上的尴尬经历和挫败感,也已然释怀。在为企业不断提供的“技术服务”中,曾绍武不断“充电”,为自己找到了突围之路。
山西一钢厂500米长的厂区小铁路,是他“技术服务”的起点。2007年,曾绍武主动请缨,代表校方出马,负责这个工程建设。在老教师一个月的指导过后,曾绍武完全启动“自学”模式,现学现用,“自己都感觉蛮拼的”。
半年下来,工程顺利完成。这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项目,却让曾绍武有了大收获:测量放样、现场管理、竣工资料编制,业主、监理、工人关系协调一一都有了感性认识。
这样的服务实践“一发不可收拾”。2008年,赴一线担任大桥施工技术员;2009年,全年挂职,戈壁实地勘测,徒步调查地形地貌;2010年,为企业提供工程测量,开始通过技术服务为企业创造价值;2011年,实地检测700多个高铁桥墩质量;2012年,赴德国体验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培训……
至今,8年时间、10多次的工程实践,为曾绍武重新找回了存在感,成为校园里的BIM(建筑信息模型)首席专家,同时申请3项国家专利。而他也开始以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反哺”课堂,多次在教学比赛中捧回一等奖。(节选)